时间:2025-04-18
来源:教育学院 作者:姜利弦
教育学院成功举办人工智能赋能音乐科学研究讲座
时间:2025-04-18
来源:教育学院 作者:姜利弦
4月2日下午,由教育学院主办的“新生引航工程爱国篇——科技教育强国系列讲座”在教学楼501教室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的主题为“人工智能赋能音乐科学研究”,由清华大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黄春梅老师主讲,教育学院雷东霞副书记主持,声乐教研室主任王丽芬教授、本科生辅导员何梦迪与教育学院部分硕士生、本科生聆听本次讲座。
黄春梅老师曾先后就职于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北京清华信息国家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科研院,长期投身于大学科技创新体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相关研究领域。本次讲座聚焦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沿应用,从三个部分展开讲解,为学生开拓了跨学科研究的新视野。讲座中,黄春梅老师结合实际案例,引发了在场师生的热烈讨论与深入思考。
讲座第一部分,黄春梅老师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科技大会中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及关键词展开解读,深入剖析了科技创新在国家战略中的关键地位。她强调高校应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通过调整学科设置、建设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举措积极作为。
在讲座第二部分,黄春梅老师围绕人工智能对科研与教育领域的革新展开深入剖析。科研上,她梳理人工智能从实验科学到数据密集型科学的四阶段发展,阐释“领域基座模型”与“通用人工智能模型”助力科研的方式,列举材料生成设计等场景,强调AI在文献综述、实验数据分析等环节的高效支持,展现其重构科研范式的路径与价值。教育方面,聚焦“AI + Education”,她以清华大学“清小搭”学生AI助手为例,说明其在智能问答、伴学工具箱和个人成长云盘等应用中,能提供个性化教育资源,支持学生从入学到就业规划的全阶段学习,助力个性化成长。此外,黄老师还通过视频展示清华大学在智能算力芯片、类脑自行车等方向的前沿成果,激发了师生对跨学科研究的兴趣,使大家对人工智能的潜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黄春梅老师将关注点聚焦于“AI + Music”,全方位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音乐领域的现实应用,她详细介绍了听歌识曲、AI作曲、音乐可视化以及AI辅助中国传统民乐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创作和舞台表演等多个方向,并通过实际演示展示了音乐在生活、创作、表演如何借助技术实现高效的检索、自动生成优美音轨以及打造与音乐完美同步的可视化效果,让听众直观领略到科技与艺术融合的独特魅力;此外,黄老师还介绍了国内外多所高校在音乐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的专业设置和发展情况,如斯坦福大学、巴黎声学与音乐研究与协调研究所等知名学府,都在这一领域开展了丰富的研究和教育项目,这些内容不仅充分展现出人工智能在音乐创作、表演和教育中的巨大应用潜力,更为音乐学科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向。讲座临近尾声,黄老师对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中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AI技术的持续进步正在深刻推动科学研究模式的变革,从模型算法的体系化,到人机协作的智能实验室,再到开源开放的科研生态,这些趋势将为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提供更强大的支撑。
讲座结束后,雷东霞副书记对本次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着重强调了人工智能技术在音乐教育和研究领域所占据的关键地位与重要意义,并希望同学们能够拓宽视野,紧跟时代步伐,在未来的学习探索和实践中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实现创新发展。总结过后,王丽芬教授、在场同学与黄春梅老师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互动。大家围绕人工智能与音乐学科融合的可能性这一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涵盖从国家战略到具体技术应用的多个层面,为师生呈现了人工智能赋能音乐科学研究的全景图景。黄春梅老师的讲解不仅拓宽了大家的学术视野,也激发了大家对跨学科研究的兴趣和思考,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学科融合方面的巨大潜力,为师生们在科研和创作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