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0-18
来源:作曲系 作者:杨静、高缨
作曲系、国乐系成功举办《古筝演奏技术的沿袭与拓展对音乐创作的影响》主题讲座
时间:2024-10-18
来源:作曲系 作者:杨静、高缨
10月16日,我校国乐系系主任、古筝演奏家王中山教授应作曲系之邀,在教学楼811教室带来一场题为《古筝演奏技术的沿袭与拓展对音乐创作的影响》的精彩讲座。作曲系主任高缨教授、副主任刘青教授,作曲系师生、国乐系弹拨乐专业师生共同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由高缨教授主持。
本场讲座探讨了极具启发性的话题,旨在深化师生们对古筝艺术和演奏技法的理解,并激发他们的音乐创作灵感。王中山教授强调,中华文化的独特视角赋予了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而本次讲座的主题正是基于中华文化的视野之下。他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筝艺术只有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才能展现其真正的意义,才能在世界文化的激荡和交汇中贡献独特的东方价值。
王中山教授凭借深厚的艺术造诣和丰富的演奏经验,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从秦汉魏晋时期古筝的初步繁荣,到隋唐、宋元明清乃至近当代的流派发展,阐述了中国古筝的历史脉络。他还提出了自己对于中国筝、筝类乐器及类筝乐器的分类方法,并讲解了河南、山东、潮州、客家古筝音乐的旋法特点,同时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验。
在讲座中,王中山教授通过现场演奏,生动展示了传统古筝演奏技术的魅力,并结合地方语言的独特性让大家感受到了不同地域特点对古筝流派的影响。为了使大家更深刻地理解古筝演奏技术的拓展对音乐创作的影响,他邀请学生演奏了自己创作的《溟山》《暗香》《晓雾》和《云岭音画》,从古筝演奏技术的创新、多样化演奏风格的形成等方面,探讨了古筝演奏技术与音乐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系。
《溟山》是王中山教授大学期间创作的作品,采用湘西音乐元素,运用大量摇指,探索了左手的演奏技术以及拍打琴身与旋律形成的复合音响,在当时极具创新意义;与《溟山》不同,《暗香》采用钢丝琴弦,突出了在传统基础上对“揉”“按”“滑”“颤”演奏技法的继承与发扬;《晓雾》则以丰富的音色和模仿三弦的音响特点,展示了传统与现代碰撞的魅力。《云岭音画》应用了双手摇指和双手轮指等高难度技巧,力求在调式、演奏技法上创新。王中山通过对这些作品在古筝演奏技术上的拓展,指出新的演奏技术提升了古筝的音乐表现力,丰富了当代音乐语言,为作曲家提供了更多创作上的音响可塑性。
王中山教授以卓越的演奏技艺和对古筝艺术的大力推广,为古筝事业作出了显著贡献。讲座过程中,王中山教授以娴熟的演奏技巧和风趣幽默的语言,令讲座现场气氛热烈。讲座为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国乐系的师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不仅让大家更加直观感受到了古筝演奏技术的魅力,也激发了师生们对古筝艺术和音乐创作的浓厚兴趣和热情。
高缨教授在总结中表示,希望此次讲座能成为两系未来合作的良好起点,从而促进学科的全面发展,推进音乐创作、表演实践与教学一体化协同发展,并希望两系在未来求索创新之路上携手前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