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韵——中国音乐学院管弦系教师与中国乐派交响乐团北京大学专场音乐会精彩上演
2021年9月26日晚,乐韵——中国音乐学院管弦系与中国乐派交响乐团北京大学专场音乐会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精彩上演。本场音乐会由北京大学会议中心、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管弦系主办,由中国音乐学院校长王黎光担任艺术总监,通过西方器乐的演奏技巧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风格完美融合,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风格多样的协奏曲专场音乐会,充分体现了我校在管弦乐教学方面的雄厚师资
本场音乐会曲目风格多样,不仅包括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也选取了新近创作的优秀作品,突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特色以及不同地域的音乐风采。通过中国乐派交响乐团首席指挥邵恩以及演奏家、作曲家的现场导赏,观众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技法、风格特征等多维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管弦系教授、长笛演奏家陈兆荣演奏了作曲家马友道的《d小调长笛协奏曲》(谭蜜子配器版)。这部作品具有鲜明的中国音乐特色,旋律悠扬流畅,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表现了人们欢欣蓬勃的朝气、具有浪漫气息的校园生活和人们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的拼搏精神。陈兆荣教授的演奏在热烈中透出沉稳,展现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灵巧跳跃的演奏技巧、气质高雅的演奏风格,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特点。
管弦系副主任、大提琴演奏家刘蔓教授演奏的大提琴协奏曲《丝路音画》展现了丝绸之路之上的旅人惜别繁华的故都一路向西,跋涉过西域无人的沙漠,跨越阿拉伯半岛,直至欧洲大陆的尽头。“陆止于此,海始于此”,旅人脚步不停,向海洋迈进。刘蔓教授富有深情的演奏表达出旅人的深沉诉说,流露着征程中的浪漫情怀,表现了旅人视角下不同探索阶段的哲思和情感表达。此作品的委约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杜咏教授现场进行了导赏。
管弦系副教授、巴松演奏家周俣辰为现场观众带来了巴松协奏曲《却是归鸿不能语》。他在气息控制、快速片段的处理和不同演奏法之间的切换都完美地表现出巴松乐器的魅力与音乐中的戏剧性和抒情性。这首协奏曲是我校作曲系副教授、青年作曲家温展力凭借对巴松技巧和音色的深刻理解创作的新作品,充分运用丰富的展开手法和不同音色组的结合,描绘出鸿鹄展翅翱翔的形态和高远志向。
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大提琴演奏家Alexander Suleiman演奏了作曲家黄安伦的《敦煌古曲四首》。作品以传统音乐元素为主体,注入了严谨的西洋音乐作曲技法,为传统音乐找到了具有当代意义的新出路。Alexander Suleiman教授的演奏张弛自如,华彩乐段的演奏充分表现出灵动诗意的敦煌印象,从跨文化的视角表现出磅礴大气的敦煌韵味。
管弦系主任、小提琴演奏家黄滨教授演奏了作曲家陈钢的《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这部作品旋律优美、热情奔放,音乐从纵情高歌,展现了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和牧民们骑在马上弹琴高歌的情景,到热烈欢舞,表现了塔吉克人民在草原之上欢腾的舞蹈场面。黄滨教授的演绎严谨而洒脱自如,音色纯净而热情洋溢,完美地将小提琴激情浓郁的音乐特性、复杂多变左手技巧和曲调悠长、情绪欢快的新疆地区音乐结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出新疆人民载歌载舞的欢腾场景。
整场音乐会座无虚席,现场不时爆发出雷鸣般掌声。演奏结束后,指挥家数次携演奏家以及中国乐派交响乐团向观众致谢。管弦系教师精湛的演奏技巧和对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邵恩指挥对乐队声部的精致处理及宏观把握,使独奏与管弦乐队融合得恰到好处,体现出演奏家和乐队对中国音乐作品理解的深度,彰显出对中国音乐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的追求。
“乐韵”系列音乐会是中国音乐学院与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深度共建合作的项目之一,旨在以优秀的音乐作品搭建起双方院校的沟通桥梁。自2018年以来,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与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共建实践基地,通过举办主题鲜明、风格多样的音乐会,为观众了解经典音乐作品提供了重要的路径,打开了学习音乐艺术的窗口,对推动美育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国音乐学院管弦系以“世界一流”为标准,将搭建国际顶尖师资队伍作为重要战略目标,在日常教学、艺术实践、对外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乐派交响乐团坚持与我校各院系紧密联动,积极推动“讲台+舞台”的教师队伍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为学校师生搭建起学术交流与艺术实践的平台,将学校优势资源与成果推向更广阔的舞台,助力国家美育建设,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贡献力量。